因为刚刚入职,就没有给他安排加班,前半个月每日上班下班,适应以后倒也算不上太辛苦。只是跟家人相处的时间少了。有时候没有客人前来,脑子里想的全是在诊所的时候,跟杨芜胡闹,看连个孩子打架……
这些差不多是这几年里,敖木最珍贵的记忆了。
“小敖啊,你家最近安排的差不多了吧。”
敖木正发带着,有人敲门进来。敖木抬头看是带着他的骨科主任医师。
“刘主任。”敖木起身过去。
“是这样,最近第二批人员已经基本安置了,这来医院的人明显多了。你也知道,有的人纯粹就是小病长时间治不了。现在一来避难所就扎堆看病了。咱们忙过去就好了。”刘主任有些为难的说到。
“这我都明白。您有什么事说吧。”这一点敖木很清楚。
“是这样,最近夜里过来看病的人也多了。住院的人也不少。晚上值班的人手明显不够用。所以我问问你要是适应了,明天开始给你安排一下加班和倒班。看样子最多一两个月就过去了。你这样小年轻体格也好,能扛过去。”刘主任道。
这个打入职的时候敖木就做好心理准备了。
“您看这安排吧。我家里是没什么问题。”想想家里的那个望夫石。敖木有点担心他能不能睡着了。
刘主任含笑点点头,当然,也不是一点好处也不给。
“所以我说小年轻体格都好。忙完这一阵吧。等忙完了,上面会同意安排考核。你们神经外科就两个人。你又有在三甲医院工作过的经验。这主治医师基本你是没跑了。现在环境极端,又是这么个情况。说不定你再熬几年就是主任医师了。”
这个立个目标还是画大饼,只是一念之差的事情罢了。
敖木还真没想过这个。听他这么说,也跟着客气两句。
从此以后开始安排加班,然后是日夜倒班。有的时候人在家里,一个电话打起来被叫去医院去支援,这些都是医生很常见的日常。
从前规律的生活被打断。家里心疼,最多也就是给做点好饭好菜给好好养养。
当第三批人也开始接入避难所以后,忙碌开始升级。最忙的时候,敖木时常饭吃到一半就放下筷子去看病,等再回来差不多就两三个小时就过去了。
敖木过去多半时间都是在私人医院。很少有这么折腾的时候。能坚持下来,也纯粹靠着一股子信念。
刚刚做完了一场手术的敖木进入休息室暂且休息。这个医院设立了休息室,里面有软软的沙发,和随时可以取用的热水和咖啡。
做回软凳上。敖木看看眼前的饭盒。
这是特意从家里带过来的。吃的时候,在饭盒下层加入加热包热一热就好了。
眼下去做完手术再回来,这刚吃两口的盒饭已经完全凉透了。
敖木翻包里没有找到新的加热包。下星期休息室就能安上微波炉了,可眼下没有。
敖木坐在那里休息了一忽儿,舒缓了因为低血糖有些发抖的手。拿起筷子夹起一颗红烧肉。
吃进嘴里。凉下来的肉咬下去,脂肪感很重。敖木还是机械的吃了几口。又饿又困的他,眼下必须安慰一下开始造反的胃。
吃了几口。脑海里不禁想起了今天下午下班回家两小时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桌子前一块吃饭的情景。
有点想家了。
抓了一把微长的头发。听见休息室门口又动静。
回头,眼瞧见那门一点点开启,门口站着的,竟然是杨芜。
敖木心里一跳。忙站起身过去:“这么过来了。”
杨芜将手里拎的袋子寄给敖木:“给你送饭。今儿晚上家里炖排骨。大姨就想着你还没吃上。让我给你送过来。”
敖木看了下手表,凌晨两点。
“……晚饭你送到现在?”
“我懒得动。刚想起来。”杨芜往里走,看见敖木饭盒里都凝住的红烧肉,“这你也吃得下去。”
敖木将袋子里的东西捡出来。一个还热着的饭盒,一个保温杯,还有一点可以放在口袋里的小饼干。
“你不饿?”敖木将饭盒开启,就闻到了诱人的红烧排骨的香气。
“不饿。”杨芜将敖木的饭盒收起来扔进袋子里,看着敖木吃饭,“一直没睡?”
“你见过值班的睡觉的吗?”敖木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口,满口的肉香,冲淡了大半的疲惫。
杨芜趴在桌子上,双眼带笑的看着敖木。
那双眼睛太好看了,敖木撇一眼过去,就再也移不开眼了。
“上半夜睡了吗?”敖木问。
杨芜笑道:“没睡着。”
“那在这再睡一觉吧。”敖木道。
“这里可以吗?”杨芜看看周围,“这不是医生休息室吗?”
“那你怎么进来的。”敖木道,“我吃完还要去值班。今晚你在这呆着吧。等早上八点一块回去。”
“那能去你门诊睡吗?”杨芜得寸进尺道。
“不行。”敖木伸手敲了一下杨芜的脑袋。
敖木吃了饭,二人就这样短暂的交流了一下以后就分开了。
敖木又自己的工作。杨芜这个自己当老板的,是没办法体会敖木的工作了。
好在敖木将饭一粒不剩的吃干净了。
吃了这么多,应该会很有干劲吧。
杨芜趴在桌子上,指尖时不时碰一下饭盒。
一切生活都进入正轨了。
杨芜二人的那匹也下载了。敖木没时间去看看,好在杨芜拍了好多小奶马的照片给敖木。
二人曾约好了一起骑马,可惜敖木一直没有时间。
等稳定下来就好了。
等第四批人,也就是最后一批人开始入住以后。整个避难所彻底热闹起来了。当下整个避难所的人数比预料的还多了一点,总共23.6万人。
地面上不是所有人都选择搬进避难所的。尤其是老人。岁数大了,就不愿意折腾了。还有的人觉得在地表群居的生活已经很好了,选择留在学校一类公公场所继续生活。
政府也没有强求。地表的县里留下了救助站。那些选择流下去的人也留了基站联络。
当然,地表留下的官方人员十分少。如果他们真出现意外,只怕就来不及等到救援了。
第98章
也就是说。地表官方管理力度被大大削弱。留下的人将很难受到保护。
全省这样的避难所有三个。这个避难所里又23.6万人。如果当这是个平均值的话。那么眼下全省进入避难所的幸存者, 只怕只有70万人。
从前三千七百文的人口,眼下的剩余人口不足百分之一。
敖珍有空的时候会四处走走看看, 跟新邻居打个照面搞搞关系。还会去找原本村里人搬进来后一同居住的地方。
进入避难所以后, 人们明显都开朗了很多。饮食更规律了,也知道昼夜了。
许多熟悉的人相互坐在一起,聊一聊以前的那些往事。亲近的人更加亲近, 就算过去又什么误会的人, 经历了这么多, 相互之间也能放下成见了。┆┆思┆┆兔┆┆网┆┆
因为全省人口都大大缩减了,所以除了特殊人才及家属外,其余人居住的环境点对比较集中。
其中又少数特殊的, 比如敖木父亲本家的那家高家人, 就在敖木的强烈要求下被分配到了其他避难所。
更多的相互之间就亲近很多了。有的同县有亲戚的人家, 可能十年八年没见了,眼下住进一个小区,下个楼相互遇见了,搂搂抱抱的哭一通。
这样寻找人方便了很多。
所以,当敖木回家休息时,听见敖珍在跟张琳雅商量要不要理会吴文伟的时候,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
敖木刚洗了把脸,脸上涂了点霜, 涂抹着出来。从他们嘴里听见“文伟”那两个字就顿了一下。
“怎么了吗?”敖木问。
敖珍一见是敖木。想一想还是跟敖木说了:“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今天文伟拖当兵的送过来封信。说是想要跟琳雅一起吃个饭,再见见孩子。现在在这地下,相互见面也方便。我这不跟你姐商量着要不要去吗?”
“这有什么可去的。”敖木倒是不觉得那种男人还有联络的必要。不过到底是张琳雅自己的家务事。他也不好拦着。
“说的也是, 你说俩人都离婚了。孩子咱家也养活这么大了。你说万一俩人走得近时间长了人家甚少要抱回去一个孩子怎么办?跟咱家打官司呢?要我说就一个都别理会。”
以避难所当前的情况,养个孩子的成本被大大降低了。过去养活一个孩子都费力。眼下只要顾得过来,国家给出钱养孩子。你养个十个八个的孩子都养活的起。
因为养孩子成本降低了,那么就算吴文伟当前条件远远不如张琳雅,想要要走一个孩子的监护权也十分又可能的。毕竟张琳雅名义上是一个女人养活了三个孩子。
敖珍的担心不无道理,张琳雅心情不好,叹了口气。手里捏着吴文伟写过来的信。
到底是夫妻一场,还是孩子的父亲。就算张琳雅没有吃回头草的心思,其实两边当普通朋友处也不是不可能。
可这心里永远有个疙瘩。当年的事情,给张琳雅的心里阴影太大了。
吴文伟虽说没有作恶,可他也不作为。因为他的不作为,纵容了婆婆和小姑子的肆无忌惮。
张琳雅一想到哼哼哒哒两个可怜的小家伙险些连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机会都没有,就难受的心肝都在发疼。
从这个角度出发,吴文伟真的没有再见一见两个孩子的资格。
可再转念一想,张琳雅也不是那么无情的人。这种事情,就只能自己犹自纠结了。
“反正你们自己考虑吧。我没意见。”敖木道,“反正住得远,只要不让他知道咱们住在哪里就行。不然就算吴文伟不敢上来。他妈和妹子可不见得能那么客气。”
对这么一户人家,敖木是一点好感也没有的。这辈子不见最好。当然,张琳雅自己想要往跟前凑的话也不拦着。
左右一辈子这么长,要面临的决定无数。只要能为自己的决定负责,那就由他选吧。
张琳雅道:“吴雯雯他妈没了。”
敖木挑眉:“跟你说怎么没得了?”
张琳雅将信递给敖木,让敖木看看。
其实字里面的内容很简单。吴文伟简单介绍了自家家里当前的情况,跟张琳雅道歉,然后再提想要见一见三个孩子。
吴丽丽还好。那是爸爸手心里头长大的,跟亲爸爸是有感情的。不过哼哼哒哒两个小的自打出生那会儿爷仨见过一次以后,他们就再也没见过面。
当年张琳雅跟吴文伟离婚以后,吴文伟就让妹子回婆家了。妹妹但凡能在婆家站住脚,又怎么可能带着儿子呆在吴文伟家里呢?她丈夫